顺治年制青花瓷折枝花卉(青花瓷的历史是什么)
一)青花瓷器的出现
青花瓷器产生于何时?众说纷纭,莫衷一是。还是从事实出发吧。本世纪四十年代,人们发现了一件书有"至正十一年"纪年铭款的元代青花瓷瓶。从此以后,国内外研究我国古瓷器的人,便根据这件瓷器的造型、胎、釉、料色与纹饰方面的特征,把许多传世的、或出土的和这件瓷器的工艺与装饰风格相近的青花瓷器,确定为元代的青花。这只带有年款的瓶子公诸于世以后,中外研究古陶瓷的作为元代创始青花的依据。但是这些青花瓷器纹饰精美,料色浓艳,气势宏伟,无论是装饰还是工艺方面都有较高的造诣。景德镇的青花瓷器在元代已普遍出现,而风格固定趋于成熟,因此有些人认为,这样成熟的青花瓷器,不可能是突然出现的,它一定经历了一个草创的阶段而逐步达到这样的水平。所以,青花瓷器的创始时期,近年来有些人根据元代作品本身给人的感觉,宋代的青白瓷盛传江湖,造成景德镇瓷突飞猛进的发展,而推定青花瓷萌芽于当时已具有质地优良、能清晰以发显青花蓝色透明釉的景德镇宋窑场。
解放后,特别是文化大革命以后,我国文物考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大量的考古发掘资料,为我们弄清早期青花的面貌,提供了科学的依据。近年来中国科学院考古研究所在发掘元大都遗址时,和景德镇陶瓷馆试掘湖田古瓷窑遗址中,都出土了有确切地层关系的青花瓷器。如景德镇陶瓷馆在试掘湖田古瓷窑 遗址时,发现有青黑釉下彩绘的影青碗底心残片一块,及影青釉下加褐斑点黑彩的虎形枕等遗物,对研究景德镇瓷器釉下彩绘的起源和青花瓷器的萌芽问题,提供了一些实物资料。由于到目前为止,所发现的早期青花瓷器都是元代景德镇生产的,而景德镇湖田古瓷窑遗址出土的元代青花又与国内外传世出土的这一时期的青花瓷器基本一致,因此我们可以这样说,青花瓷器在世界上出现。最晚在我国元代(十三世纪七十年代到十四世纪六十年代),并为我国的陶工所制作。
二)元代的青化瓷
元代随着国内外贸易发展的需要,景德镇的瓷业生产较宋代又有更大的进步。从湖田古瓷遗址所遗存的大量窑具及瓷器碎片中,可以发现当时印有"枢府"字样的印花器和青花瓷片。在这些瓷片中,有一种青花的纹饰呈灰青色调、瓷质较差,是用土料画成的;而另一种则用笔工整、构图繁复、发色鲜蓝、瓷质细腻,是当时的精致作品。我们推测,这种用土料画成的青花瓷器可能是当时民间用瓷,而发色鲜蓝的精致青花瓷器应该是价格昂贵而远销海外的"人间瑰宝"。
由于元青花近年才被人们认识的,因此随着对元青花的了解,扭转了过去人们认为元瓷粗率的错误看法。实际上元代瓷器随着青花釉里红彩绘碗、盘的出现,无是料色、器型、花纹图案都已相当考究。从国内外传世或出土的元代青花来看,其料色有所谓"苏泥勃青"型的,即蓝里有黑色斑点,线条有晕散现象;有呈鲜艳的蓝紫色的,它非常接近于现代用很纯粹的氧化钴所配制的青料色调;也有呈灰青色的,它可能是使用土料绘成的。就这些情况来看,当时的青料来源比较广阔。
元代青花不但料色丰富,而且在器型及花纹装饰上也相当工整细致,有其一定的特色。这一时期比较常见的器物为大盘、瓶和罐。大盘一般折沿,有圆口和棱花口两种形式,这种大盘是当时输出国外的主要品种之一,现在留存在伊朗、土耳其及印度尼西亚的为数颇多。据韩槐准氏《南洋遗留的中国古外销瓷》一书称:"当时马来亚人习惯,凡遇宴会,例用可供四人至八人共食之大盘"。马欢著《瀛涯胜览》一书亦有"国人……用盘满盛其饭,浇酥油汤汁,以手撮入口中而食"的记载,因此元代的大盘可能专为外销烧制的。大盘常采用的青花纹饰在花卉方面有菊、莲花、牡丹、卷(蔓)草、竹子、芭蕉、竹子和芭蕉一般是和石头画在一起。禽鸟有飞凤、鹭鹚、鸭和鸳鸯。兽类有麒麟和鹿。龙的运用也较多,具有特色,如故宫博物院藏瓷中的元代青花云龙纹梅瓶(见图15)瓶的造型是小口、短颈、丰肩、瘦足,所装饰的龙与十五世纪以后明代龙的形状不同,它的特点是细颈三爪,龙总是和云或海水画在一起。瓶身纹饰多为三组,肩上常为下垂的如意头纹、纹内画花卉;中部画花卉或云龙纹;下部多为莲瓣纹,纹内画莲瓣或八宝。罐的造型多为直口、短颈、阔肩、瘦足,肩上突起双兽面耳,口部、颈部、肩上和足上均装饰得工整细致。如1960年在北京德胜门外出土的青花大盖罐,小口广腹、器身通体作十三瓣瓜棱形,上覆荷叶式盖,盖纽上画垂云纹。盖面主题为折枝花卉,盖边环以卷草花纹。器身口沿以回纹图案作边,下饰如意重云纹。器身主体部分以各种不同种类的花卉作图案,花卉根部衬以山石。器身下部饰仰复莲,仰复莲内分别填以朵花及四叶菊花,两莲中间以回纹带相隔。底足周围环以卷草纹。象这种在一件器物上,盖画七层,器身画十层不同纹饰的大型青花产品,比明清两代考究的工细的青花作品也毫不逊色。又如1970年在北京元大都发掘的青花凤首扁壶,青花托盏及青花大碗,其中青花凤首扁壶是一件空前希世的佳作。它的造型是发晋唐发来的天鸡壶发展过来的。景德镇的五代及宋代仍有鸡头壶的制作。而元代的陶工们巧妙地继承了这一传统造型手法,配合青花对凤的形象的彩绘装饰,而与壶体结合得十分自然而贴切。使整个凤壶的形象更加生动而富有装饰性。同时吸收了北方民族马蹬壶的扁体造型,这显然与使用对象的生活爱好有关的。它的青花呈色鲜蓝苍翠,用的是当时上等好料,所画笔法工整细腻,也出自绘瓷能手。这样的作品是当时经过精心设计制作的少量奢侈品,从这些精工的元代装饰样上,可以看出与宋代景德镇影青刻花和定窑印花纹样的渊源关系,如盘上的回纹边,及菊花、牡丹、莲花、云龙、飞凤等纹样造型都从影青刻花和定窑印花纹样脱胎而出。而新出现在壶肩部的大如意加花纹的纹饰则是受蒙古族的文化影响。这种纹样以后一直在明清的陶瓷上出现,成为我国陶瓷装饰上的特有样式。其他如1962年北京市新街口北城墙下出土的青花瓶;1964河北保定出土的元代青花加紫开光镂空大盖罐、青花八棱执壶;北京市文物管理处1954年入藏的元青花玉壶春瓶;1962年山西博物馆入藏的元青花缠枝牡丹罐;1966年江苏金坑出土的青花云龙罐,以及景德镇陶瓷馆最近几年来在湖田古瓷窑址发掘到的大量元代青花瓷器碎片来看,无论从器型、料色、 釉水、花纹等方面,足可证明元代青花瓷器的质量都已达到相当高的水平,完全是一种成熟定型的产品。
元代,由于青花瓷器的普遍出现和趋于成熟,其产销情况,元人蒋祁著《陶纪略》(记元代景德镇瓷业情况的唯一的书籍)中记述?quot;窑火既歇,商争取售,而上者择焉,谓之拣窑。交易之际,牙侩主之……,运器入河,肩夫执券,次第件具,以凭商筹,谓之非子。"由于生产的发展,元代统治阶级对景德镇瓷业的剥削也更为加紧。对瓷窑课税榨取,是极其残酷的,关防也极严密。在窑座方面,则是"窑之长短,率有相数,官藉丈尺,以第其税"。"兴烧之际,按藉纳金"。在关防方面,则"窑有尺籍,私之者刑,釉有三色,冒之者罚。凡利于官者,一涉欺瞒,则牙商担夫,一例坐罪。"这样,就使当时"巨商,今不如意者十之八九,官之利羡,乃有倍蓰之亏时耶"。同时,元统治者滥发元基金的纸币--中统钞、至元钞,这种纸币给景德镇瓷业工人造成了深重的灾难。当时民谣"一里窑,五里焦",即当时真实的写照。景德镇的劳动人民在元统治者的残酷剥削与压迫的环境里,为景德镇瓷器的发展,作出了巨大的贡献。
三)明代的青花瓷
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出现了新的局面。自明以来,景德镇压倒了历史上一切著名窑场,一跃而为全国造瓷事业的中心。如果说元代的青花瓷器曾动摇了青釉瓷器的地位,那么从明代起,景德镇的白地青花瓷器,开始压倒了历史上的青瓷。以后,青花瓷器的制作日多,青瓷的制作便逐渐减少了。青瓷的商业市场上甚至下降到这样的程度,据《明会要》记载:当年一个处州青瓷碗在海外的价值一百五十贯,一个青花白瓷碗就要值三百贯,一个青花白瓷碗的价格比青釉瓷碗高一倍,而青花瓷器却又比青釉器更容易烧成。所以青花瓷器打败了处州青瓷。景德镇能够在十四世纪以后发展成我国瓷业中心,这就毫不奇怪了。
随着青花瓷器的发展,明代景德镇瓷业生产进入空前发展的程度。据记载,当时景德镇被称为"江南雄镇。"后人记述这里的繁华情况是:"毂击肩摩,四方云集,巷连鳞接,万户星稠,诚江右一大都会也。"据说当时官窑和民窑将近三百所之多,年产瓷器数十万件。生产情况是?quot;昼间白烟蔽空,夜间红焰熏天""终岁烟火相望。"产品则是:"器成天下走。"商市争售,并远销世界各国。宋应星在《天工开物》一书中说:"若夫中华器裔驰名猎取者,皆饶郡浮梁景德镇之产也。"明代景德镇的瓷器最主要的就是"青花",从这些情况来看,明代的青花瓷器在元代的基础上,达到了空前未有的高峰。
正如毛主席所指出的:在封建社会中:"只有农民和手工业工人才是创造财富和创造文化的基本阶级。"景德镇的陶工,正是明代的丰富多彩的青花陶瓷艺术的创造者。明代所制作的青花瓷器,各个不同时期的作品具有不同的特征。如果按照它的不同时期的青花瓷器的不同时代特征加以区分的话,那么,可以把明代的青花瓷器分为:一、明早期(永乐至宣德);二、明中期(成化、弘治、正德);三、明中后期(嘉靖至万历);四、明末期(天启、祟祯)。这四个时期的青花用料来源不同,呈色有显著的区别。
明早期
入明以后,景德镇成为全国制瓷中心,洪武二年,在镇设立御厂。其所制瓷,只求精工,不计成本,专供宫庭贵族享用,这种制度一直沿袭至清末。青花瓷器是明代瓷器的主流,这时景德镇的制瓷技术已日臻精美。明初的青花瓷器的成就,主要表现在宣德时期的作品上,永乐、宣德时期是明代瓷器生产鼎盛时期,而《景德镇陶录》云?quot;宣窑青花最贵。"可知明瓷第一种的"宣德窑"是以"青花"为代表作的。"宣德青花"的特征为发色深蓝苍翠,明艳浑厚,料色透入釉骨,线条往往有散晕现象及深色晕点(即使用所谓"苏泥勃青"型的青料)。很象中国画在宣纸上所形成的墨晕一样,加上错落有致的晕点,笔线自然浑化,别具风趣。的描绘技法上,是采用画笔描线与涂染,画面上表现深浅关系是用笔拓出来的,这是宣德及以前的青花绘瓷技术上的特征,因当时还没有发明运用浑染(分水)法。所绘内容多缠枝花卉瓜果,也有画一些人物、园景、鱼禽、走兽、海涛云龙等图样,配以一定的边脚图案,在盘碗上又往往里外都画,使整个瓷器装饰得比较丰满而庄重。又多作大缸、坐墩、大盘、大花瓶等大件器皿,加上浓重浑厚的青花装饰,更显得气势磅礴,创青花艺术一代之奇。如故宫博物院藏瓷明宣德青花缠枝花天球瓶(见图16),其造型坚实硬朗,端庄舒展,装饰以青花缠枝,用笔流畅,用料有浓淡,墨色浑然而庄重,使整体显得丰盛而又秀丽,是一件较具代表性的作品。
明中期
到了十五世纪六十年代成化时期,青花瓷的制作有一个新的转变。在选料、成坯、烧制上都比较讲究。制瓷技术也更加熟练,瓷胎做得细腻轻薄,有所?quot;青花纸薄洒盏之制。"器型趋铅轻灵秀巧,在绘瓷技法上从单一的画笔,发展为用细笔画线,另用大笔分水的肴痉ā6运挛铮?谙呙璧幕?∩霞由掀皆鹊纳?妫?够?姹硐值酶?由钢拢?⒃黾由? 浅不同的色调,更接近于中国水墨画的笔墨效果。在青花色料上,改用平等青料,相传为景德镇邻县乐平的坡塘青。其呈色秀雅,成为一种淡描青花,虽无宣青的明艳凝重,亦清丽可爱。《饮流斋说瓷》说:"成化五彩,青花,均极工致,青花蓝色深入釉骨,画笔老横,康熙犹当却步也。"这可成化"青花"虽不及宣德,便也有其胜人之处。正德时期出现了一些青色比较浓艳,装饰比较丰满的作品,据《窥天外乘》等文献记载:正德时已从云南得到西域"回青",但从装饰风格上来说,大致上与成化相同。成化以后,中等器物的花纹普遍使用渲染(景德镇今称"混水"与古文献同),那时候的青花碗盘一式"动累百千",为了要"画款相同,"不致"参差互异"(《陶冶图编次》),故把彩绘青花的手艺分割成"画者只学画而不学染,染者只学染而不学画。"(同前注)随着技术上的精进,专业分工上更为精细,据《天工开物》中说:"共计一坏工力经手七十二,方克成器,其中微细节目,尚不能尽也。""过手七十二",可见分工之细达到何等程度。明代景德镇陶工曾以其特有的"分工",为人类制造出多少精美的青花器。
明中后期
到了十六世纪二十所代以后嘉靖、万历时期,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及海外贸易的发达,当时青花器的生产量空前扩大。青花艺术的格调也更显得华丽繁缛,这表现在官窑瓷器上的大量龙凤图案。器形也变得更加复杂,除了制作大件瓷器外,还增加各种形状的镶器。更创富丽华贵的青花五彩瓷器,艳极一时。所用青料是回青。经过淘炼的回青,并加以江西所产的石子青,所青花色调极浓艳,有的呈堇青色有的带紫红色,与宣(德)、成(化)时期的青花迥乎不同。其造型与纹样,也都以繁复异于前代。
明代景德镇的民窑青花非常发达,画风豪放雄伟,制作浑厚朴实,是官窑瓷器莫及的。明代中叶以前的民窑瓷器,有许多不写款,在还可以查考得出来的明代著名的民窑,有明中叶嘉靖、隆庆所间的崔公窑,制品精好。
到明代末期,政治腐败,国势动乱,官窑生产几乎停顿,重工精致的瓷器很少出现。相反,当时民窑的青花瓷器有许多精彩作品,所绘花鸟草虫、山水人物小品,构图简洁清丽,寥寥数笔,生趣盎然。青花色调也很净丽青翠,另有一番民间简朴清新的情趣。
四)清代的青花瓷器
清代的青花瓷在明代青花卓越成就的基础上,继续有所发展和提高。特别是康、雍、乾三朝,在瓷器造型、釉彩、花绘等方面,都获得了新的成就。据《景德镇陶录》说:"陶至今日(清朝)器则美备,工则良巧,色则精全;仿古法先,花样品式、咸月异岁不同矣。而御窑监造,尤为超越前古。"(卷五),青花瓷器以康熙时期的作品最为突出。康熙十九年清朝政府在景德镇设立御窑厂,器型大小不一,式样繁鑫,青花瓷器的料色,似今云南珠明料的色调,具有鲜丽明爽之感,青花器物的纹饰,山水、人物、花鸟无一不斋,称为清代三冠。其器物样式,一变明代风貌。造型多为挺拔硬朗的形式。如棒锤、芭蕉、凤尾、花觚等式样,多硬直及方体器型。与当时清丽、明朗的青花装饰名副其风格能取得相互协调统一。青花的色调鲜蓝青翠,明艳净丽,娇翠欲滴。画法精细挺秀,分色层次增加,甚至在一笔中分出深浅浓淡的笔韵,表达出纯熟的绘瓷技巧和丰富的表现力。如故宫博物院藏瓷青花锦鸡牡丹凤尾尊(见图19)和青花人物山水纹盖罐(见图20),都是康熙时的典型作品。在装饰风格上,更多地吸取了民间木刻版画的表现手法,对所表现的形象作概括、夸张的加工,用刚劲、细致的笔法勾线,再以多种深浅料色。渲染,看上去爽朗明快。康熙的青花成就使它一直都有深远的影响,它的料色成为后来模仿的标准。《陶雅》说:"雍、乾两朝之青花,盖远不逮康(熙)窑,然则青花一类,康青虽不及明青之浓美者,亦可以独步本朝矣。"(卷上),《饮流斋说瓷》也说:"硬彩、青花,均以康熙为极轨。"(说彩色第四),可见康熙青花是独步清朝的,《陶冶图说》中有两条说到"青料",第八条采取青料说:"瓷器无分园琢其青花者,有宣成嘉万之别,悉藉青料为绘画之需而霁青大釉,亦赖青料配合,料出浙江绍兴、金华两郡所属诸山。………其江西、广东诸山间有产者色泽淡薄不耐煅炼,止可画染市卖粗器。"第九条拣选青料说:"用青之法,画于生坯罩以釉水,入窑烧出,具成青翠。若不罩釉,其色仍是黑色,窑火稍过,则所画青花多致散漫…?quot;。
到了雍正、乾隆时期,瓷器生产上着重于釉上五彩、粉彩的制作,并得到高度发展,青花的生产受到一定影响,已失去以前的优势。但仍有一部分制作得非常精细的作品。如故宫藏瓷雍正青花团菊纹盖罐(见图21),造型匀称,团菊图案纹样格式布局匀整而灵秀。乾隆青花梅鹊纹表果瓶(见图22),其造型系乾隆时的典型风格,一变康熙时的挺硬格调,而运用柔和线条,使器物造型隽秀。其纹饰梅鹊出自康熙而较细腻写实,趋于自然写生,也为乾隆绘画装饰的风格特点。当时盛行仿古之风,多仿明代宣成作品,虽有仿得极精者,但终究缺乏新意和原来自然流畅的笔调。有许多民间窑的青花瓷器,也往往在底款写上大明或成化所制字样。这时的青花色调变化比较多,大致上雍正比较轻淡沉着,乾隆时比较鲜蓝浓艳。
乾隆后期,由于封建制度已面临末日,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也相应的衰落下来,除了当时的民用青花瓷器还保持着清新、朴素的风格之外,官窑青花瓷器,追求自然主义,纹样繁琐,反映了统治阶级腐朽、低级的审美趣味。
鸦片战争以后,随着外国资本主义的入侵,我国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的社会,由于帝国主义的掠夺和国内反动派的摧残,景德镇的瓷业生产一蹶不振,久负盛誉的青花瓷器,也失掉了往日的光辉,到解放夕,景德镇青花瓷的生产,几乎到了停产地步。
五)结语
综观元、明、清三朝六百多年的青花瓷发展的历史,使我们清楚地看到,青花瓷器是景德镇劳动人民的血泪和智慧的结晶,也是统治阶级残酷压榨的罪证。历代统治者均在景德镇设立专为统治阶级烧造奢侈品的御器厂,并设有督陶官吏驻厂造办。它是当时劳动人民一项沉重的负担,据邑志记载:"大小工匠约有五百,奔走之力不下千计,"以致"民以陶病久矣。"可见御器厂每年要役使一千余人替皇家卖力,沉重压榨人民。督陶官吏"借上供之名,分外苛索",对景德镇的劳动人民横征暴敛,百般压榨。元代著名民谣:"一里窑,五里焦",就是劳动人民深受灾难的真实写照。明嘉靖末期,地方上加派随粮带征的银两,弄得"公私苦匮",民穷财尽,成为扰民的苛政。万历十九年一次就加派瓷器二十三万九千多套、件。万历二十七所宦官潘相来镇督理陶务,潘相和他的爪牙王四到处滥征商税,盘剥窑工,因烧造青花龙缸,致逼陶工童宾赴火而死。万历时期有个叫王敬民的官员曾上疏皇帝"奏罢烧造奇器*巧。"(《浮梁县志》)"陶政篇")这种疏奏,并没有使统治阶级减轻对景德镇劳动人员的压榨,反而变本加厉,仅在嘉靖二十五年所烧造"御器"追加的费用就高达十二万两白银,合大米205,480石,相当于当时贫苦农民的一十三万七千人一年多的口粮。明定陵出土的青花龙缸,就是当时景德镇陶工烧造的,烧造这口龙缸,需银五十两,等于当时一个陶工六年的工资。
清代顺治八年,江西道额造龙碗,官书上说:"得旨方与民休息。龙碗解京,动用人夫,苦累驿递,造此何益,以后永行停止。"这是清初入关收买人心的冠冕话,其实北京雍和宫佛座前之青花云龙香炉,上楷书"顺治八年江西监察奉政敬造,"又有青龙大碗数件,都是顺治八年额造的东西,并非名胜官书所说:"与民休息"了。
皇家的御窑厂,劳动人民的地狱。御窑厂的成就,是建筑在残酷的剥削制度基础上的,《浮梁县志》沈怀?"窑民行",对当时景德镇陶工生活的写照是:陶工们吃的是"粝食克苦肠,不敢问齑韭",而工作方面则还是"心向主人倾,力不辞抖擞"。到了老、病,毫元元保障,他们有的"服务二十年,病老逢阳九。飦粥先谁供,死况思槥车卯。弃我青山阳,青磷照我旁,死生不自觉,显晦竟微茫。狼狈于此极,速愿归异乡"。清代民谣:"坯房佬,坯房佬,淘泥作坯双手拢,弯腰驼背受压榨,死了不如一根草。"这些都是景德镇陶工生活的血泪写照。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统治阶级加紧对劳动人民的掠夺,也激发了人民的反抗。明、清两代中,几乎年年都有规模大小不等反抗发生。如从明万历二十七年由烧造龙缸逼死陶工童宾而激起民变起,景德镇劳动人民就坚持了四年之久的反封建专制斗争,至到万历三年,陶工一万余人包围了御窑厂,火烧御窑厂,展开了声势浩大的反抗斗争。清嘉庆期间御窑厂青花画坯工人王子真领导?毛银改纹银"运动,清乾隆间茭草工人的"白围裙运动"嘉道间的"知四肉"运动等,都显示了景德镇陶工们斗争的顽强性。
历史事实清楚的告诉我们,是谁发明创造了青花瓷器?是谁使青花瓷器得到发展?发明它的不是某一个人,而是几十个,几百个、几千个人;不是那个督陶官史,而是千百个劳动的陶工。青花瓷器是几个世纪以来景德镇的劳动人民劳动、发明与坚强斗争的产物。当我们了解青花瓷器的历史时,绝不能为这些名称所拘泥,误认是统治阶级、督陶官吏、御窑厂的成就。
断代|鉴定康熙青花瓷器需要了解的款识
清代是我国制瓷史上的集大成时期,其制瓷水平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数千年的经验,加上景德镇的天然原料,督陶官的管理,清朝初年的康熙、雍正、乾隆三代,因政治安定,经济繁荣,皇帝重视,瓷器的成就也非常卓越,皇帝的爱好与提倡,使得清初的瓷器制作技术高超,装饰精细华美,成就不凡。
1644年,清世祖顺治帝入关,他是清入主中原后第一位皇帝,在位17年。他在位的这段时期,正是清朝建国初期百废待举的时期。
1651年,清室开始沿袭明代宫廷旧制,下令烧造黄龙碗等器。北京雍和宫藏有1651年江西监祭奉敕敬造款的官窑青花云龙纹香炉。
由此推断,顺治官窑瓷器制作年代大部分应晚于1651年,属顺治晚期的作品,且产量很少。
顺治官窑器品种有青花、五彩、茄皮紫釉、黄釉、蓝釉、酱釉、白釉等。而民窑器烧造有青花、五彩瓷等,其中品种和数量较多的是青花瓷。
顺治一朝时间较短,且处于明末清初政权更迭的转变时期,故这一时期的无款瓷器常被笼统地称为“明末清初”瓷。
顺治时期瓷器造型也充分体现出这一过渡时期的风貌,有些沿袭了明末天启、崇祯时期瓷器的遗风,但也出现了一些新型品种,如筒花觚、洗口兽耳瓶等。民窑器多造型古朴稚拙,胎体厚重,器足宽厚,多为砂底。釉质青白,多白中闪青,如鸭蛋壳色。
顺治民窑器多不署年款,但有的署干支纪年款。顺治时期民窑瓷器器形有筒瓶、橄榄瓶、蒜头瓶、洗口兽耳瓶、筒花觚、观音尊、将军罐、莲子罐、香炉、筒式香炉、笔筒、碗、盘、碟、杯等。
清朝前期,景德镇瓷器代表了国内乃至世界制瓷的最高水平。随着国内外及宫廷对景德镇瓷器的需求量的激增,使康、雍、乾三代的景德镇瓷业进入了制瓷历史高峰。
康熙时期,逐步将景德镇的御窑厂恢复完善,其产品质量更加好转,这一时期在整个清代瓷器发展过程中占有重要的地位。
康熙十七年,也就是1678年,派内务府官员至景德镇,驻厂督造,并开创了以督窑官姓氏称呼官窑的先例,比如具有代表当时制瓷水平的“臧窑”、“郎窑”等。
康熙瓷器品种繁多,千姿百态,造型普遍古拙,胎体比较厚重,较大型作品采用分段成型整体组合的技法,修胎工艺精细,交接处不留痕迹。
康熙五彩釉瓷的主要颜色有红、黄、紫、绿、蓝、黑等,很少用青花,描绘精致;另一特征是在康熙后期的作品中,人物面部只用轮廓勾出而不填彩。
模仿前代名瓷也是这一时期的生产特点,如在造型上模仿古代铜器,在风格特点上模仿各大名窑的釉色纹饰等。这种模仿,很大程度上要依赖多种颜色釉的出现,如“臧窑”出产的蛇皮绿、鳝鱼黄、吉翠、浇黄等。
豇豆红釉因烧制困难,故基本无大件器物,主要有瓶、太白尊、小盂、洗等文房用具。此菊瓣瓶釉色明艳匀净,是豇豆红釉中难得一见的上乘之作。
珐琅彩、粉彩是这一时期的重大发明。珐琅彩是国外传入的一种装饰技法,初期珐琅彩是在胎体未上釉处先作地色,后画花卉,有花无鸟是一特征。
粉彩是在康熙五彩的基础上受珐琅彩的影响而产生的新品种,描绘人物服装或植物花朵时,先用含砷的“玻璃白”打底,再在上面用芸香油调和的彩料渲染。其效果较淡雅柔丽,视觉上比五彩软,所以也称“软彩”。
康熙后期的瓷画风格多受当时著名画家“四王”的影响,装饰内容多为山水松石、古装人物、神仙罗汉、仕女美妇等。
雍正时期是清代盛世之一,其瓷器生产达到了历史最高水平,制作之精冠绝于各代。总体风格轻巧俊秀,精雅圆莹。这一时期的粉彩最为突出,大肆盛行,从而取代了康熙五彩的地位,成为釉上彩的主流。雍正粉彩不仅白地彩绘,还有各种色地彩绘,如珊瑚红、淡绿、酱地以及墨地等。
清宫珍藏的雍正粉彩镂空团寿盖盒,通高13.2厘米,口径21.7厘米,足径12.9厘米,盒呈扁圆形,上下子母口套合,盖面隆起,盖顶置宝珠形钮,圈足。盒内设9格,外壁以粉彩描绘缠枝花纹。
盖面先镂空缠枝莲纹,莲朵中心镂空团“寿”字,再以粉彩描绘。口沿涂金彩,近足处绘双重莲瓣纹,圈足外墙绘回纹。足内施孔雀绿釉,外底中心青花双圈内留白,以青花料篆书“雍正年制”双行4字款。此盒以镂空加彩绘技法进行装饰,而且镂空技法娴熟,彩绘笔触细腻,堪称雍正粉彩瓷器中殊为少见的作品。
雍正瓷器造型不同于前代,在于它一改康熙时浑厚古拙之风,代之轻巧俊秀,典雅精致,外形线条柔和圆润。其胎体选料极精,壁薄体轻,匀称一致,仰光透视,略显淡青,呈半透明状,在纹饰上,釉下彩中青花釉里红的制作达到极盛阶段,青花和釉里红在同一种气氛中烧成,两种色泽都十分鲜艳。
1728年,唐英至景德镇御窑厂督导瓷器生产,取得了很大成绩。青釉烧制技术达到历史上最高水平,仿官、哥、汝、钧等名窑制品也非常成功。出之于康熙时期的茶叶末、铁锈花等铁结晶釉,在此时达到极盛。
稍后,唐英所作的《陶成纪事》中,总结了景德镇御窑厂的主要工艺,列出57条之多。许多颜色釉也在这一时期成熟起来,如祭红、祭蓝、粉青等。
雍正瓷器的款识,官窑早期流行“大清雍正年制”6字3行横排双圆圈或方框竖写楷书款,珐琅彩器多署“雍正年制”或“雍正御制”款。民窑署字较草率,喜用雍正朝官窑瓷器以造型端庄、做工精细著称。如雍正青花八宝勾云纹高足盅,高8厘米,口径9厘米,足径3.8厘米,盅撇口,弧腹,外撇高足。盅里光素,外绘青花纹饰,分别为云托八宝、缠枝花。足内边沿署青花“大清雍正年制”6字楷书款。
此瓶造型秀丽,构图疏密得当,工艺精巧。青花画风仿明永乐、宣德风格,以点染的重笔模仿铁结晶斑点,于清秀中显露出古朴刚劲之风。图案中的祥云,在传统文化中均属于吉祥图案,寓意福寿吉祥,为雍正官窑青花瓷器的杰出之作。
乾隆时期是清代社会发展的顶峰时期,御窑厂内聚集了大量管理人才和能工巧匠,使乾隆朝的烧瓷水平又有所进步。这一时期的产品从技术上讲虽精工细作,不惜工本,但从艺术格调上讲却显繁琐华缛,堆砌罗列,成为清代制瓷业的一个转折点。
乾隆瓷器一面保留古代的精华,一面吸收西方艺术。外观造型大部分比较规整,除常见器型外,出现了一些怪诞物件,主要用于赏玩,被称作“浑厚不及康熙、秀美不如雍正”。
此时盛行在琢器上使用转心、转颈等技艺手段,制作工艺极其精致。象生瓷技术高超,仿木纹、仿竹器、仿漆器、仿金属器等,几可乱真。这与当时制瓷艺人的高超技术密不可分,他们高度准确地掌握了釉料的配制和火候的控制,以至惟妙惟肖地模仿别的物质效果。
乾隆时期,粉彩完全取代了五彩,但产品的质量却不如前代。并且还在粉彩器皿上讲究用镂空、堆塑的装饰手段,辅以“轧道工艺”和开光、剔刻等。
有署“古月轩”的珍贵瓷器,是以乾隆宫中古月轩命名的,从景德镇挑选制造精良的素胎进京,命内庭供奉绘画高手绘画,于京城设炉烘烤而成。
翎管是古代官帽上插花翎的用具,为中空的圆柱体,顶端有圆形小钮,可缝缀于帽顶。乾隆时生产出精美的粉彩勾莲纹翎管,高4.3至6厘米,口径1.3至1.8厘米。此件瓷翎管以白地粉彩为主,绘有勾莲、蝙蝠、如意、寿字等图案。
清宫御用瓷器乾隆粉彩三秋图笔筒,高15厘米,口径19厘米,底径18.7厘米。底书“大清乾隆年制”6字3行篆书款。
笔筒为六方形,口沿描金,外壁6个面上分别绘有粉彩石榴、山茶、菊花并题写行书《咏石榴》、隶书《咏山茶》、篆书《咏菊花》诗三首,均为皇帝亲笔御书。石榴、山茶、菊花均是秋季花实,合称“三秋”图。
珐琅彩瓷在乾隆年间极为盛行,属宫廷垄断的工艺珍品。所需白瓷胎由景德镇御窑厂特制,解运至京后,在清宫造办处彩绘、彩烧。所需图式由造办处如意馆拟稿,经皇帝钦定,由宫廷画家依样画到瓷器上。
如乾隆珐琅彩福寿双耳瓶,高17厘米,口径4.2厘米,足径4.4厘米,盘口、细颈、硕腹、颈部有双耳、颈部图案和腹部分开,以图案花面为主,腹部饰葫芦和蝙蝠为主,寓意福寿双全,底部蓝料款“乾隆年制”4字,外加双方框。
嘉庆时期,国家太平,各行承袭旧制,景德镇御窑厂已无督陶官,改由地方官员兼管,嘉庆后期开始,工艺日趋衰落,产品多显粗糙笨拙之象。除传统器型外,奇巧华丽的观赏品也逐渐减少,最最重要的一点是缺乏创新。
嘉庆青花的纹饰题材丰富,受乾隆青花的影响甚为明显。绘画技巧上,随形变化,笔法纤细流畅,构图由繁缛逐渐变为疏朗,工笔多于写意。
帽筒是这一时期的重要器型,鼻烟壶及文具在士大夫阶层广为流行。此时珐琅彩已停烧,粉彩装饰盛行“百化不露地”的手法,也称“万花锦”。单色釉比以前也减少了一些品种,风格上与乾隆朝瓷器相同。
道光时期,陶瓷业随着国势衰微,其生产规模也大大下降,产品质量亦不如从前。
道光瓷器的造型特点比较明显。一是外形比较笨拙,缺乏灵性;二是线型不够圆润,板滞生硬;三是足脊多不平整。装饰图案中的人物形象有形无神,构图零乱。但唯一例外的是“慎德堂”款的御用粉彩器皿,极为精美,不同于同时代的其他产品。“慎德堂”是道光皇帝的堂名,景德镇所产的器皿上以3字直款最为稀少,款多为抹红色,也有描金色,器皿多以折枝花为装饰。
同治瓷器以承袭前朝为主,粉彩器以彩色为地,一般以淡黄、淡蓝、淡绿或淡紫为多见。“体和殿”款瓷器是为朝廷所造的陈设品,器型尚规整但略显呆板。这一时期的装饰图案多采用吉祥纹样以及龙凤云鹤等,格调不高。
同治黄地蓝寿字纹盘,是同治时期御窑厂为慈禧太后祝寿所订烧的瓷器之一,此盘高5.1厘米,口径17.3厘米,足径10.4厘米。
盘敞口,浅弧壁,圈足。里饰黄釉地蓝彩篆书“寿”字纹,以盘心团“寿”字为中心,由里向外排列4周,每周字数不同,但书写疏密一致。外壁饰白釉地粉彩折枝花卉纹3组。足内施白釉书红彩“同治年制”4字楷书款。
所谓“同光中兴”以后,社会局面有所稳定,陶瓷业也随之复兴,虽不及康乾旧貌,相对而言,在晚清时期也是比较繁荣的时期。
这个时期的产品基本上囊括了晚清以前所有的传统器型,同时有仿古亦有创新。如荷叶式盖罐、加铜质提梁的茶壶等器型都为新创。
青花精品极少见,多数以色调浮浅暗晦为特点,使用一种“洋蓝”,虽鲜艳却不美观,发蓝紫色,用线软弱散乱。青花加紫的装饰手法比较多见。
光绪朝慈禧御用制“大雅斋”款的官窑瓷器,是这一时期比较少见的精品,画风细柔,图案精巧,往往有“永庆升平”、“天地一家春”、“永庆长春”等章,制品以豆青地黑线双勾花者最多,五彩器物也多见,所装饰内容多为牡丹、萱花、绣球之类。
清代陶瓷生产,除以景德镇的官窑为中心外,各地民窑都极为昌盛兴隆、并得到很大的成就,尤其西风渐进,陶瓷外销。
西洋原料及技术的传入,受到外来影响,使陶瓷业更为丰富而多姿多彩,也由于量产及仿制成风,画院追求工细纤巧,虽有惊人之作,但少创意而流于匠气。
康熙时期的青花瓷器,在我国的陶瓷发展史上有着极其重要的历史地位,它以胎釉精纯,发色青翠,造型多样,纹饰优美而久负盛名,这是清代历朝青花瓷器都无法与之相比的。
康熙青花风景纹罐
?一、康熙青花瓷器产生的背景
1644年,清王朝定都北京。随着清初顺治时期社会经济和政治上的初步稳定,至康熙时社会生产力和人民生活都有了不同程度的恢复和发展。而康熙皇帝本人作为中国历史上在位时间最长的皇帝,他在潜心于汉文化的同时学习和引进了大量西方先进技术,各方面都取得了光辉的成就。
在瓷器的生产烧制方面,清政府首先于顺治二年宣布:“除辖直省匠籍,免征京班匠价。”废除了明代以来的匠籍制度。而后又于康熙二年实行“班匠价银,改入条鞭内征收。”这一系列制度的改革,在一定程度上减轻了农民和工匠在封建人身依附关系上的束缚,促进了陶瓷业的长足发展。但由于瓷器的主要产地江西,一直处在南明抗清活动最为频繁的地区,再加之康熙十三年(1674年)平三藩战争的影响,陶瓷生产受到了一定程度的破坏。直到康熙十九年(1680年)景德镇首先恢复了御器厂,陶瓷生产也逐渐走向正轨,而后又实行了将一定量宫廷官窑瓷放置于民窑里最好的位置中烧制,即所谓“官搭民烧”。这种烧制方式的实行,使得民窑烧造技艺有所发展。另一方面,民窑瓷器也同样的发挥着重要作用。康熙民窑瓷器以青花瓷为主,与官窑瓷器相比,虽然总体质量逊于官窑,但在艺术表现上,它不受形式上的约束,且勇于探索,大胆创造将实用与观赏融为一体,绽放着旺盛的生命力。官窑瓷器的烧造,虽有种种限制,但由于宫廷的财力和威信,优秀的工匠常被聚集起来,在文人士大夫的参与指导下,表现出他们对美的理想,创造出美的作品。正如《清史稿》卷五O五中记录的那样:“参股今之式,运从新意,备诸巧妙,于彩绘人物、山水、花鸟各极其胜,及成,其精美过于明代诸窑。”
清康熙 青花开光花卉纹盖罐
二、鉴定康熙青花瓷器需要了解的款识
鉴定康熙青花瓷器需要把握的方面很多,了解其款识种类和特点也是一个重要的方面。
康熙早期,朝廷唯恐瓷器损坏后连同本朝年号同弃于废土之中,故有“不尚尊号”的习惯。故很少具本朝年款者。而堂名,斋名和花押款却广为流行,还可见到绘制图案于外底上的器物,但其中的祭器,于外壁上可偶见纪年款。书写最多的当属前朝年款。
? 故宫博物院藏清康熙青花龙纹瓶底部的款识
康熙十九年,清代官窑始建,同时也进入了康熙青花瓷发展的中期。同时也开始大量书写本朝年款,为六字“大清康熙年制”。四字“康熙年制”的青花楷书款,均书于器底和内心,其中可见的有单圈,双圈;无圈,双方框、双长方框、凹雕、凸雕、楷书、草书、六字三行,六字两行、四字二行等,还见有闲章款、双圈无字款、堂名款、吉语款、绘有如秋叶、团鹤之类的花押图记款以及完全无款者。
到了康熙晚期,青花瓷器中的款识可谓繁杂多样除了已有的具本朝年款者,另有干支纪年款,吉语款以及大量的堂名、斋名款出现在了器物的底部。著名的如“康熙辛亥中和堂制”等。图形花押者也可见到。
康熙青花瓷器底部的图案款
康熙青花瓷器的题款特点鲜明,无论在字体的写法或款识的布局上,在清代都是最为丰富的,综合起来有以下几种:
?1、 纪年款 。 主要是青花“大清康熙年制”六字楷书款,少见篆书款和草书款,字体雄健有力,端庄工整,字与字之间距离比较大。仿写前朝款识有宣德款、成化款、嘉靖款、万历款,其中有官窑青花也有民窑青花。
?2、 堂名款。 又称“家堂款”。此种款识在清代较为流行,多数是民窑青花款,有“复香轩之清制”、“松柏堂制”、“美玉堂”、“三元堂制”、“永兴堂制”、“聚星堂制”、“来雨堂博古制”、“珍玉堂制”、“彩玉堂制”、“安素草堂”、“奇玉堂制”等。
?3、吉言赞颂款。 此类款识主要有“杏林春宴”、“世德留芳,禄在其中”、“沧浪绿水”、“奇石宝鼎之珍”、“益友珍玩”、“清玉宝鼎之珍”、“博古雅玩”、“永庆奇珍”、“美玉”、“玩玉”等。
? 4、 标志、图案、花押款。 有树叶、梅花、海螺、小兔、双鱼、灵芝、荷花、鼎炉、方胜、册本、爵杯、花卉等。本文展示的是康熙时期青花瓷器上的标志、图案、花押款三种款识,每个标本第一张照片展示的是正面纹饰,第二张照片展示的是款识,以供学习、研究时参考。
?
如果您觉得我们推送的内容不错,欢迎分享转发。
我们将继续努力为大家奉献有温度、有高度、有态度的好文章。
如果您喜欢
1、想了解如何简单的鉴定古玩?
2、什么样的古玩艺术品值得你去投资交易?
3、添加我私人微信号: KING19066 (姜先生)联系电话:13713339935相互交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