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疗走进日常,一批顶级三甲医院的看病流程有变
相信不少患者有体验:到医院看病仍然是一件非常麻烦的事。
过去十年里,互联网技术已经极大改善了医疗就诊流程,如很多医院现在支持网上查检验结果、挂号、缴费等等。
2023年,AI技术突飞猛进,国内大模型如雨后春笋,医疗能否和AI结合,创造更便捷的诊疗环境?已经有医院迈出了第一步。
“AI陪诊”患者看得见、用的上65岁李先生因眼疾第一次去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看病。他来到医院大厅,一脸茫然,经接诊人员提示,打开手机支付宝向AI陪诊师“公济小壹”提问后,收到相关就诊建议和挂号服务推送。
在顺利完成挂号后,李先生继续向“公济小壹”询问当前候诊信息,便收到了语音和文字提示:“当前您需要就诊,前面排队4人,当前叫号66号,医疗走进日常,一批顶级三甲医院的看病流程有变地址位于7号楼1楼B区眼科检查一区……”李先生在点击“院内导航”的连接后,通过手机摄像头沿着实景AR的导航路线前往诊室。
这里的“公济小壹”,正是几天前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宣布通过支付宝“AI就医助理”解决方案推出的“AI陪诊师”。
从诊前预约挂号、在线取号,到诊中院内导航、排队叫号、扫码支付,再到诊后的报告查询、用药提示,“AI陪诊师”能够实现医疗服务的“一站式”串联,为患者提供“虚拟陪诊、现实感知”的就医体验。
运用同样方案推出的AI陪诊师还有浙江省卫健委的“安诊儿”,她“上岗”的时间则更久,上线以来,“安诊儿”已服务了1000多家医疗机构,月服务量超60万人次。
现如今,医疗领域AI技术的应用层出不穷,早已不再只是简单地替代或优化单环节的工作。卫健、医院们所追求的,是把AI从一个遥不可及的概念,落地成患者看得着,用得上的地方。或许这其中真正的“飞入寻常百姓家”,正在从帮患者重塑就医体验开始。
AI催生电子病历,提高效率、快速定位书写错误AI大模型不仅能改善患者的就医体验,还能提升医疗行业的经营效率。
中国的医疗现状是患者多、医生少,患者诊疗效率低。根据OECD的数据显示,截至2019年,中国每千人医生数为2.2,远低于欧美发达国家。
同时,医生资源相对不足导致中国医生高负荷工作,中国医师协会数据,早在2018年中国医生平均每周工作时间就超过了51小时,多于国家法定工作时间40小时。
以上海市一医院为例,眼科是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的优势学科,每天都有大量患者前来就诊、接受日间手术,医生要在繁忙的门诊工作同时,处理患者手术后繁琐的病例书写工作。
应用AI技术后,这些病例的书写也变得更为简单。
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引入蚂蚁百灵大模型,通过关键信息的给定、语音输入等多种形式辅助医生书写电子病历。
上海市一医生使用大模型生成电子病历
以白内障治疗为例,目前医院抽取了1万份历史病历,将其输入到大语言模型中进行微调。在这一过程中,开发部门设计了相应的提示词,训练模型学习如何撰写病史。
这套方案的应用,将原本需要5到10分钟的工作缩减到了15至20秒,显著节省了医生“敲键盘”的时间。下一步,院方会精进病历质控,帮助医生快速定位病历书写错误,不断提高病历生成的准确率。
多款数智化方案发布,AI大模型已进入百姓生活2023年被很多人称为“医疗大模型的元年”,国内外均有大量厂家将大语言模型应用于医疗健康领域。据统计,截至2023年10月,中国累计公开的大模型数量已经达到238个,垂直类大模型达到103个。
正在举办的2024世界人工智能大会上,支付宝发布了多模态医疗大模型,以及配套的医疗可信一体机、大模型可信云等多款数智化解决方案。
目前,该多模态医疗大模型不仅提供智能问答、病历结构化和检索、辅助诊断,还可识别解读药品及上百种复杂的医学报告,进行毛发健康检测等,这些都能嵌入医院等机构医疗环节全流程,创新医疗服务的同时,也助力提升机构运营效率。
医疗行业有特殊性,非常依赖于过往的治疗经验。协和等知名医院保存着上百年的病历,至今仍有不少医生要去翻查几十年前的资料。随着医疗数据量的井喷式增长,临床传授、资料查询等传统的知识积累手段局限性越来越大,因此在医疗领域,大模型有着得天独厚的应用场景。
而AI要在严肃医疗领域大规模深度应用,不仅对数据、算法、算力提出了更高要求,也对可靠、安全、隐私提出更多挑战。
据范骏翔向健识局透露,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之所以选择和支付宝这样的平台合作,就是看中平台能够做本地化部署,轻量化操作,解决了医疗最关注的安全性和技术成本的问题。
以百灵医疗可信一体机为例,核心解决医院面临的算力不足痛点,可实现开箱即用,训推一体,支持国产算力,软硬件协同优化加速。医疗大模型可信云方案,通过公有云与专有云部署密态推理,聚焦解决数据隐私安全和商业机密保护问题。
同时,支付宝还宣布与人民卫生出版社、北京大学医学部、浙江省卫生健康委等20家机构,联合发起业内首个AI医疗共建计划,共同探索AI数智技术底座与创新应用服务,接下来可能还会有更多像“安诊儿”“公济小壹”这样的AI智能体涌现出来。
当全社会的目光聚焦关注顶尖技术逐步迭代之时,或许会在不知不觉中发现,AI大模型已经植入生活、融入日常,砥砺前行的国产自研人工智能技术已经加速深入寻常百姓家。
撰稿|雷公
编辑|江芸贾亭
运营|廿十三
插图|受访者供图
声明:健识局原创内容,未经许可请勿转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