花卉瓦当是什么朝代的(瓦当的历史和由来是什么)

斌丞 阅读:787 2024-03-15 13:20:43 评论:0

周代人们便发明了瓦。西周中晚期周原(今陕西扶风)上的建筑已经有瓦当使用。战国时期,城市建筑业的日益发达,随之引起了砖瓦制陶工艺的发展。最初的瓦当是半圆形的,称半规瓦,秦代的瓦当由半圆发展为全圆形。而汉代,则流行用圆瓦当。

汉代瓦当的制作较战国时期更为兴盛。著名的宫室建筑,大多有烧制砖瓦的陶窑,进行专门设计和生产。瓦当图案的题材多种多样,基本以祥瑞纹样为主,有动物,卷云和文字纹等几种,中国的瓦当最早起源于西周时期(公元前11世纪~公元前771年)。

约在春秋(公元前770年~公元前476年)晚期形成了比较完善的模式,并成为一些大型建筑的重要构件。早期的瓦当多为半圆形,主要纹饰为兽面纹,后来逐渐向卷云纹等其它纹饰发展。当时各诸侯国烧造和使用的瓦当图案种类繁多,各不相同。

秦始皇(公元前221年~公元前210年在位)统一六国后,瓦当在图案形态和题材内容等方面,都发生了很大变化,更加丰富多彩。秦代主要盛行各种动物图案的瓦当。

功能

瓦当又称"瓦头",指的是陶制筒瓦顶端下垂的特定部分。瓦,即具有圆弧的陶片,用于覆盖屋顶;所谓“当”,据解释:“当,底也,瓦覆檐际者,正当众瓦之底,又节比于檐端,瓦瓦相盾,故有当名”。

瓦当是瓦的头端,瓦用于古代中国建筑的屋面,主要功能作用是防水、排水,保护木构的屋架部分。在实用上,既便于屋顶漏水,起着保护檐头的作用,也增加了建筑的美观。其样式主要有圆形和半圆形两种。瓦当是古代中国建筑用瓦的重要构件。

中国最早的瓦当集中发现于陕西扶风岐山周原遗址,这里是西周的发祥地,多为素面半圆形瓦当,个别的有重环纹半瓦当。

“瓦当”在我国文字中由来已久,称“当”的如“京师庾当”;称“瓦”的“都司空瓦”、“长水屯瓦”之类;而有时又称“裳”,如“长陵东裳”等;或称“甬”,如“庶氏冢甬”等。

前人所说的“瓦”则栉比置于檐际,瓦瓦相值。所说的“当”为“底”,带瓦头的筒瓦正当众瓦之底,带有阻挡、遮挡的作用。

班固《西都赋》中有“裁金以饰珰”句,“珰”应为“椽头饰也”。

而就在瓦当这一小小的图形空间内,我国古代聪明的匠师们创造了丰富多彩的艺术天地,属于我国特有的古代文化艺术遗产。

瓦当一般为泥质灰陶,陶土一般要求土色纯黄,黏性较好,沙石较少的黄壤土烧制而成。瓦及瓦当的发明,是在制陶工艺高度发达的基础上,为适应较为成熟的土木结构建筑的需要而产生的。

早在西周末年,秦人游猎于甘肃天水一带。公元前677年,秦人来到周人故地,定都雍城。秦人受周文化的影响,开始使用瓦当。

此后290余年,在公元前677年至公元前383年,雍城作为秦国都城,而首先成为秦瓦当的重要生产地区。后来,秦国迂都栋阳,又迁都咸阳,情形也是如此。

整个战国时期,七雄各霸一方,各国所用瓦当各具特色,瓦当艺术第一个鼎盛时期形成了,其中以秦、燕、齐三国瓦当艺术成就最高,形成战国瓦当艺术三分天下的鼎盛局面。

战国时期的瓦当可分素面和带有花纹、文字的两大类,各地所出花纹瓦当各具特色,燕国多为婆婆纹;齐以树形纹为主,还有带文字的;周以饕餮纹为多,但已简化,仅突出饕餮的双目,以后渐转为卷云纹。秦砖有山形纹、树纹和云纹,和关东六国的瓦当颇为相像。

最早使用圆形瓦当、采用当面四分法和当心采用圆形装饰的秦瓦当,直接影响了汉代瓦当,并引导瓦当艺术在西汉形成第二个高潮。

汉代瓦当是在秦代瓦当基础上发展起来的,青出于蓝而胜于蓝,与秦瓦当相比,汉代瓦当不仅数量多,而且种类更加丰富,制作也日趋规整,纹饰图案井然有序。在圆面范围内,尽量体现形体的伸展力度,神态性格明显,是一种艺术性极强的装饰浮雕作品。

尤其是汉代大量文字瓦当的出现,不仅完善了瓦当艺术,同时也开辟了一个全新的艺术领域和研究范围,更加鲜明的反映当时社会经济、思想意识形态。

每一个时代的创造物和艺术品都是其社会物质文化水平和精神风貌的反应。汉代瓦当艺术登峰造极的时代,这是建立在统一的封建大帝国物质和精神所发展的基础上的。

汉代是我国封建社会早期的鼎盛时期。西汉初年,经过了70余年的休养生息,国力得到逐渐恢复,经济文化有了新的发展。建筑方面也取得了很多重要进展。

西汉时期的宫室台榭之类建筑,在继承秦代基础上,规模更为壮丽宏大。以国都长安为中心的宫殿建筑,如长乐宫、未央宫、明光宫、北宫、桂宫、建章宫以及上林苑,各抱地势,连属成群,华丽豪奢,每处能容“千乘万骑”,可见当时建筑的规模之宏伟。

而在这些建筑上,均用瓦当以显示皇家的气派与威严,这就为瓦当在汉代大放异彩奠定了广阔的发展基础。汉代瓦当以其数量之多,质量之精,时代特征之鲜明,文化内涵之丰富,把我国古代瓦当艺术推向了最高峰。

搜索
排行榜
最近发表
关注我们

扫一扫关注我们,了解最新精彩内容